(头条)锈刀小说(李依依姚海川)整本免费版阅读无广告(锈刀)
“难不成你......”就在抓住陈明的时候,郭元召猛然似想到了什么。
瞧着郭元召有些惊慌失措的表情,一旁的姚海川也是一瞬间想到,陈明如此肆无忌惮,想必早就安排了后手,而他的后手自然便是腐败不堪的满清朝廷。
“你们将他就地处决,依依,还有姚兄弟你们抓紧离开这里,想必过不了多久步军营的清军就会将八合茶庄包围,甚至外面已经包围。”郭元召越想越心惊,对于自身的安危,他不在乎,但对于李依依的安危,他不得不在乎,她可是李元文的独苗啊。
“侯勇,你负责保护依依小姐的安全,务必要给我将他们带出去。”郭元召还是安排了一人保护李依依。
就在此时,众人便听到八合茶庄外面的马蹄声,听起来定是步军营的清军到了。
于是,在侯勇的带领下,姚海川和李依依向着茶庄的后门而去。而郭元召则是带着剩下的两人,以及已经身死的陈明的头颅,既然陈明是清军的线人,郭元召便想着借这陈明的头颅来迷惑步军营统领德楞泰,如此给李依依等人争取逃走的时间。
带领步军营清军前来的,自然是步军营统领德楞泰,一到八合茶庄,他便派人将八合茶庄的几个门都封锁了。
郭元召则是带领着两人出来,这是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,不过彼此双方仇恨对方可谓是咬牙切齿。
“阁下是革命派的人吧。”德楞泰并不知此时站立在自己面前这个中年男人是谁,只知道他是实打实的南洋革命派。
“你是德楞泰大人吧?”郭元召并未回答德楞泰的话,同样是进行了试探。
德楞泰冷哼一声,“本官便是步军营统领德楞泰,你们这些革命派人,居然胆敢在京师聚众谋乱,违反国法,本官今日就是来逮捕你们的。”
听到德楞泰的话,郭元召不由笑出声,这些满清朝廷的鹰犬还真是自以为是的很,什么京师?不过是任由洋人践踏的地方。什么过饭?皇帝都逃到热河去了。
“德楞泰,哼哼,你这话说的倒是理直气壮,不过在你们逮捕我之前,我得送你一份礼物。”郭元召也是冷哼道,言语中不再客气。
德楞泰眉头一皱,不知郭元召葫芦里在卖什么药。
郭元召身后之人将装着陈明头颅的盒子拿了出来,并打开了盒子。见到陈明头颅的德楞泰并不意外,在他看来,叛徒的下场往往都是如此。
“既然被你们发现了,那他的价值也就没有了。来人呐,将这些贼人拿下。”德楞泰不再废话,命令围着的那些清兵将郭元召等人拿下。
另外一边,从八合茶庄后门出来的姚海川三人,赶在清军合围之前逃了出去,倒是极为凶险。
“又是这样!”逃出的姚海川深知,郭元召等人可能又是被抓捕了,这情形又如同上次一般,都是别人掩护自己逃跑。
李依依紧紧抓住姚海川的手。他们一直从八合茶庄逃出,一路狂奔,直到出了北京城才稍作休息。
侯勇根据郭元召此前的吩咐,便是带两人逃离北京城。如今的北京城待不下去了,已然是多事之秋了。

至于先前李元文让李依依前往天津秘密会见英法公使的事情,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已然是破产了,随着《北京条约》的签订,英法两国联军从北京城撤出,李元文想要假借两国之手掌控北京城的愿望彻底失败。
并且随着顾炎青等一众革命派人身死,郭元召等革命派元老被抓被杀,此次南洋革命派的人可谓是损失惨重。李元文所谋划的一场大棋,彻底宣告失败。
而下一步的计划,李元文则是安排姚海川和李依依离开北京城,这也意味着李元文算是彻底放弃在北京城的布局。
当李依依将一切告知姚海川的时候,姚海川心中悲愤不已,原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,诚如南洋革命派,心中也是有自己的算计。清政府、洋人、革命派等等诸多势力,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这些大势力之间的相互博弈。
“海川,父亲说让我们先回去南洋,如今国内的局势已然不明朗,我们在此没有更多的机会了。”李依依也知道这些消息对姚海川的打击不小,但眼下一切还是得朝前看。
“我知道,你让我静一静。”姚海川脑子里一片混乱。从北京城出来,二人顺水下江南,如今是在苏州城寻了一处旅店住下。
姚海川如何不知李依依对自己所说的,只是姚海川觉得不管是满清朝廷,还是南洋革命派,自己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,在汹涌的海浪中,起不到任何的作用,对于天下大局的走向丝毫没有任何的影响。
突然间,旅店外下起了小雨,姚海川就这样坐在窗户边上听了一夜的雨。那柄崇祯帝打造的绝世宝刀就这样静静的放在那里,即使是这样的一柄宝刀,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,也是徒劳罢了。
姚海川将那柄刀拿起,抽出刀刃,刀身依旧锋利无比、光亮夺目,只是姚海川发现原先刀柄处的锈蚀情况愈发严重,想来定然是当初打造这柄宝刀的匠人在刀柄上偷工减料了。
姚海川想了想,看了看旅店外面的吴淞江,沉默了片刻之后,抬手便将这柄绝世宝刀扔进了浩如烟渺的吴淞江当中,“噗通”一声,在小雨落在江面的声音下,并未溅起任何波澜。
见到宝刀沉入水面之下,姚海川宛如松了好大一口气,先前身上的那些负担也都是在这一瞬间放了下来。
在这一刻,姚海川想明白了。什么功名利禄?什么革命造新?自己这样的人根本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,与浩大的国家相比较,自己就犹如一只渺小的蚍蜉一般。
当第二日清晨,黎明的阳光打到窗户口的时候,姚海川脸上露出了微笑,天气也转了晴,他的心情变的大好。
“依依,我便不与你去南洋了,我想通了一些事情,以后你们南洋的事情,还有朝廷的事情,我都不会再参与了,经历了如今这么多的事情,我深知想要以我等之绵薄之力想要扭转乾坤,那是痴人说梦。”
“我还有一身的好功夫,我也不想这一身的好功夫就此荒废,接下来我会寻一处地方住下来好好教拳。”
李依依听着姚海川的话,也不知该说些什么,别说他了,就连李依依自己此时此刻都有些怀疑自己这些年所做的是否正确,但她与姚海川不同,她身为李元文的女儿,她还有自己的使命要去完成。
二人就此在苏州城别过,李依依随船前往南洋,姚海川自此暂时留在苏州城。至于那柄宝刀,李依依得知被姚海川扔进深不见底的吴淞江里,也没有说什么,天下这样的大势,即便是人都无法扭转,更何况是一柄传说中的宝刀呢。
第50章 新生(完)
咸丰十一年七月,操劳一生的咸丰皇帝在热河病危,临死前,皇帝召户部尚书肃顺、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、御前大臣景寿、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祐瀛代写珠谕,立载淳为皇太子,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。后世此八人被称为顾命八大臣。 同年,唯一的皇太子载淳即位,不过皇室的权力掌握在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中,载淳根本没有任何权力。 贪图权力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,为了更好的集中权力于自己手中,连同慈安太后、恭亲王奕䜣等人,于同年冬,将怡亲王、郑亲王等顾命八大臣革职查办,史称辛酉政变。 同年,同治帝载淳奉两位皇太后的懿旨,举行垂帘听政大典,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议政王、军机大臣,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务,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,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。 至此,满清朝廷的格局形成了“二宫垂帘,亲王议政”。 不过,朝廷这样一变,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倒是件好事。随着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僧格林沁等清军将领的强力镇压,国内的太平天国起义得到了很好的镇压,同时加上同治帝的一些政策支持开展洋务运动,大力发展新式产业,满清国内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复苏。 此时的姚海川已经归隐,到了当初东吴城的乡下一处,做的营生呢,就是教人学拳,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,姚海川自己琢磨出一套拳法,走转行动毫不停息,手法腿法步法身法变化多端,姿势时正时斜时转时翻时起时伏,能够在与人交手中轻易击败对方。 不过一直以来,姚海川并没有给这一套拳法命名,也没有轻易传授,作为江湖中人,教人拳法便是要教会教懂,不能以这种创新的拳法作为试验,这是误人子弟。 在姚海川的门下,有两位弟子他十分看重,一位名唤程华,学的乃是姚海川的外家功夫,拳脚无敌。另一位名唤尹福,学的是内家功夫,修身修性,内力浑厚。 姚海川经过这几年的观察,大有想要将自己衣钵传授给这两位的想法。不过如今也是遇上一件头疼的事情,那就是这衣钵只能传给其中一人。 于是姚海川便想了个主意,想…
咸丰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