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上热文赵大山程晴晚小说推荐阅读-赵大山程晴晚小说全文免费阅读
做出来了。
厚一些的竹片做成方形,在竹片上刻图文,然后再染色,打磨光滑之后就能上桌了。
最先享受这种娱乐活动的人,是程晴晴、孟氏、沈老夫人,以及林夫人。
沈老夫人到底是年纪大一些,第一个学会,林夫人次之,孟氏一直稀里糊涂输钱,当然,程晴晴也是输了好几把,她有些哭唧唧,斗地主不行就算了,怎么打麻将还是打不过这些古人呢。
“二筒,哈哈,自摸!”
沈老夫人将牌倒下来,清一色自摸,这可是大牌,赢钱翻倍再翻倍。
孟氏已经招架不住了,将麻将一推,摆摆手道:“不玩了,再玩下去我零花钱都要输光了。”
她一起身,立马有人接盘,曹莹莹早就手痒的不行,看了好几圈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,瞬间就融了进去。
边上伺候的丫环婆子们闲着也是闲着,于是凑钱让赵老头子再做一副麻将出来,她们闲着无聊也可以玩麻将打发一下时间。
就过年这七八天的时间,麻将这种娱乐方式不知不觉就在平安县河口县等县镇传开了,和斗地主一样,成了大家聚会游玩的一种新型休闲方式。
就这样吃喝玩乐一直到了正月初七,村里的肥皂甘油工坊、绣坊、煤矿都开工了。
大河学堂也是这天开课。
在商人们的投资之下,学堂在年前就已经建起来了,这学堂的规模很大,入门口有两根白色的柱子,柱子上方一个牌匾,写着“大河学堂”四个大字,走进去就是一个广场,是用来集体开会授课的场地,穿过这个空地,就是教室了。
新学堂设立了甲乙丙丁四级教室,即将院试的学生们是甲等生,即将童生试的学生是乙等生,打算在读书这条路上试一试的学生是丙等生,启蒙则属于丁等生,甲乙教室各一,丙级教室三间,丁等启蒙的教室有多达五间。
因为村里人很多就是想让孩子学会认字算术就可以了,所以丁级生最多。
城里许多为人父母者在开学第一天送孩子们来上学,学堂门口热闹极了。
“这学堂修建的真气派,一点都不输南府书院。”
“你这不是废话么,那么多商人筹款修建的学堂,不差钱,当然得修建的宽敞大气一些。”
“南府书院山长不行呀,竟然连程昭这么优秀的学生都开除了,名声一落千丈。”
“快看,虞夫子来了。”
虞夫子如今身任大河学堂的山长,掌管着大河村所有的教育事务,举手投足之间很有风范。
那些家长们连忙带着孩子前来拜见山长。
虞夫子笑着摸了摸胡子:“孩子们可以先去教室,夫子们已经候着了,各位掌柜可以前往广场的石碑处,大河学堂将贡献者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,每一位有书可念的孩子们,都会感谢大家的恩德。”
广场上确实树立着一个碑,碑文是所有捐赠者的姓名,除了这些城里的商人,村里有些人也捐了钱,有些人没钱捐赠,那就出苦力来干活,这些人名也都刻在上头。
冬末春初的阳光下,那一个个朴实的名字,生出熠熠光辉。
整齐明亮的学堂中,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,一切充满了希望。
第520章 这是大河镇啊
大年初七一过,村里人就各自忙碌起来,上工的上工,下地的下地,接待游客的接待游客。
正月初,梅花盛开正好,点点小雪,落在红梅上,格外好看,吸引了城里不少文人雅士,这些人既是来赏花,也是来参观大河学堂,更是为了拜访虞山长,如今大家都不叫虞夫子了,而是恭敬的喊一声虞山长。
在虞山长的带领之下,新建的学堂逐渐步入正轨。
程晴晴看着远处拔地而起的学堂,想到了当初大河村识字最多的铁柱,想到了两年前连十以内的加法都不会的四个孩子……想到了这一路走来的种种艰辛,她的内心像是被什么充盈,这种感觉无法言喻。
“娘,在看啥呢!”
赵大山从田里回来,看到程晴晴站在家门口,不知道在看什么,好奇问了一句。
程晴晴收回视线:“没看啥,地里麦子长得怎么样?”
“今年冬天雪下的不大不小,冬小麦长得特别好。”赵大山满脸笑意,“我让长工们过几天暖和些了就来耕地,准备春种。娘,咱们家里好几百亩地,只有五亩水田,我想今年改五十亩水田出来。”
对农人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粮食,家里这么多地,不拿来种稻子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他顿了顿,继续道,“十个长工还是太少了,今年得再招至少十个。”
他一向话少,但说起地里的事情,就头头是道。
程晴晴点头:“按照你的意思去办就行了,今年依旧是种两百亩棉花,还有辣椒也得种一些,大河宴酒楼得用这个,剩余的几百亩地你随便处置。”
赵大山像是早就有了主意:“咱们家有十几亩是下等地,我废了很大功夫沤肥都不行,我想把这块地圈起来,专门养鸡,以后就大河宴酒楼再开分店,也用不着去别家买鸡了。”
“既然多养了鸡,那鸭子和鹅也多养一些。”程晴晴思索着道,“若是地不够,你可以再去买一些……”
“够了够了!”赵大山挠了挠后脑勺,“再多就真的伺弄不过来了。”
程晴晴失笑,他们家接近一千亩的地,确实是太多了,大山现在光是管理就忙的团团转,再多就得请人帮着一起管了。
母子二人在家门口说着话,正准备进屋,就见村道上出现了几辆马车。
如今村里商业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,有马车前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,不过这马车大家都眼熟,是沈家的马车,也就是说,是沈县令来了,而沈县令车后还跟着车队,看起来挺大的阵仗。
马车在程晴晴家门口停下来。
程晴晴站在台阶下笑盈盈迎接:“沈大人今儿怎么有空来大河村?”
沈县令从马车上下来,后头几辆马车也下来五六个三十左右的男子,一行人径直朝这边走来。
“见过穗安人!”
一群人齐齐行礼。
程晴晴抬手将众人虚扶起来,顿了一下道:“几位应当是为了棉花事宜而来吧?”
年前宣旨的传令兵就说了,开春之时,朝廷会派人来研究棉花种植,研究过后才决定是否全国性推广。
“这位是农都尉邹大人。”沈县令介绍道,“另几位是渠犁田官李大人,都水长官余大人……”
农都尉属于户部七品官,专管农事,渠犁田官、都水长官等官员是农都尉手下的八九品小官,都是为大宇朝农业生产设置的官员,直接和农田农事打交道,虽是官员,但对农业生产并不陌生,很是接地气。
“诸位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”程晴晴侧过身,“先里面请,喝点茶吃点东西我们再谈正事。”
农都尉邹大人咳了咳道:“穗安人,可否先让我等在村子里走一走?”
这大河村,他们在京城就听说过,一直都觉得是老百姓夸大了,可是刚刚从村口进来,才知道坊间那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,这个村子,比他们见过的所有村子都要大……大是其次,主要是井然有序,田地方方正正,人也有序劳作,看不到一丝一毫的乱。
程晴晴点头:“大山,你是东道主,带各位大人走一走,我进去准备餐食。”
赵大山立即将手里的农具放下,看向